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报告国从205个扩充到250个,并可以在数据中心-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可视化实验室-探索全球贸易、供应链流向地图、产品空间中进行查询。部分国家可查询时间更新、数据颗粒度更加细化。具体可见数据字典。数据中心数据库数量与数据字典一并扩充为三种,分别为: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字典)、国家原始数据数据库(字典)、标准化省州数据库(字典)。
现可在全部功能模块中通过手动输入关键字的方式查询报告国/伙伴国/商品编码。其中商品编码可通过输入HS编码解释关键字/HS编码所包含数字两种方法查询
现可在可视化实验室、数据中心、供应链流向地图中通过点击HS编码右侧小标志通过关键词或HS编码前几位搜索各国HS末位编码及解释、并直接提交查询。配图以数据中心为例。
现可在可视化实验室的折线图页面中点击折线图左下角“查看全部”小标志来筛选图中折线的显示。可筛选内容即为图中折线本身,点击/查询对应的名称即可实时展现/去掉对应的线。此过程无需重建可视化。
当选择非年度时间序列时,时间范围选择可以自由选择查询半年度、季度、月度范围。
指多个年份的相同特定所选月份查询。例如下图所示:所选分析时间范围为2021、2022、2023年的1、3、5月份数据之和。
指多个年份与最新一年的特定所选月份累计数据。例如下图所示:所选分析时间范围为2021、2022年全年数据,与2023年2、4、6月份的累计数据。“累计”含义与上一条跨年月度累计所述完全相同。
除美元之外,新增了人民币、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印度卢比作为币种可供切换,切换币种后显示的金额为基于随时间变化的汇率换算的金额值,换算时遵循两种汇率计算标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基于中国外管局数据,美元兑其它币种基于美联储数据。
增加进出口额指数,即进口额与出口额之和。
由于数量单位并非指数本身(而是作为可选显示字段),故移动至下方可选字段栏中。
“全球250个单一报告国进出口总额最新年度/月度”、“全球进出口总额年度/月度序列”共四项预制查询可直接点击查看,便于快速了解货物贸易统计数据宏观概况。
国家原始数据数据库包含来自全球各数据源的国际货物贸易统计原始数据,共241个数据源。部分国家包含不同统计口径(例如:德国、德国欧盟统计)。该数据库拥有货物贸易数据的全部细节,因此可以查询更多的指数。但由于未经镜像与统一整合,各数据源的时间覆盖度、时间颗粒度、指数不尽相同,因此不便进行多国之间的大规模同时期横向对比。
国家原始数据数据库包含有更加丰富的指数类别。与新版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相比,新增了多个不同指数查询和可选数据字段。
在部分数据源的分析中会出现两个数量和“可选字段”中的两个数量单位,一一对应。这是源于部分国家在进行国际货物贸易统计时会对每一种商品采用两种数量单位进行统计,例如石油原油在某些国家可用数量单位1:“桶”和数量单位2:“升”进行统计。
在部分数据源的分析中还会出现重量(kg)指数。
再出口是指编制进出口统计的国家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后未经加工而再向国外输出。其由两部分组成,即从本国自由贸易区或海关保税仓库再出口和本国化商品再出口。对于提供该项数据的国家,金额、数量、重量等均可查询。
部分数据源包含了该国的本国货币作为指数。某些单一数据源在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多个原始币种。例如某国在2010-2015年期间使用比索,在2016-2024年期间使用第纳尔。该指数本身不带有币种显示,需配合可选字段中的“原始货币单位”使用。
在部分数据源的分析中,包含有可选字段贸易方式类别和贸易方式。由于各国统计贸易方式时过于细化、复杂,我司专家团队对此进行了指定分类并制成了“贸易方式类别”字段,并对每大类下属多种贸易方式采用英文与翻译的方式展现形成“贸易方式”字段。运输方式则是部分国家与地区在部分时间段内所统计的运输方式,例如公路、空运、邮政等。
进口、出口、再出口等指数的数量单位(1/2)、原始货币单位、贸易方式、贸易方式类别、运输方式等可作为可选字段在此处单独添加。
标准化省州数据库提供了共18个国家与地区精确到具体地区、省州、关区的贸易数据。数量、重量(kg)、运输方式、贸易方式等指数与可选字段方面与国家原始数据数据库的功能同步一致,因此该数据库重点在于分析范围中的不同。
分析的地区/省州/关区
可选择报告国的地区/省州/关区作为数据查询的报告地。不同国家统计方式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以省级行政区为划分(例如安徽省、北京市、西藏自治区等),英国以城市和机场、港口为划分(例如贝尔法斯特、贝尔法斯特机场、伦敦港口等),美国以州级行政区为划分(例如阿拉斯加州、华盛顿州等)。注意,当以省州划分时,显示数据为“注册地在该省州的企业进出口数据的汇总”或“原产地为该省州的进出口数据汇总”。而以港口机场等划分时则显示数据为“该关区报关数据的汇总”。
历史数据下载库提供了部分重点国家与地区早于2010年的统计数据包下载,但并不包含在线分析功能。时间纵向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横向可分解到月份。左侧唯一窗口为国家与地区查询,右侧上方为该国数据样本简单示例,下方为说明文档与数据包下载链接。
国家情况概述,对于您选定的当前国家,我们选取了10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及指标,帮助您快速了解它当前的进出口情况,贸易伙伴、代表性出口产品及出口产业情况。
出口收益指数最高产品、出口产品平均收益指数排名、产品空间重合度最高:
①对于特定年份的任一产品,首先检索该产品当年所有出口经济体,并根据国际组织公布的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然后按全球此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作为权重求此产品的出口国人均GDP带权均值此值定为该产品当年的经济收益指数;
②对经济体当年所有出口产品、将其在该经济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作为系数,求其所有出口产品的经济收益指数带权均值,得到当年出口收益指数,对首页可选的205个有较完整数据的国家或地区,按此指标从大到小进行排名得到出口产品平均收益指数排名;
③产品空间重合度最高:与当前国家或地区在出口产品种类、经济总量与人均GDP三个方面最接近的经济体。
结合最近两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数据,对各国进出口双向的重点产品与主要贸易伙伴进行年度分析。
如果需要切换分析对象,请您在左上角切换对应国家,或者您可以前往数据中心查看特定指标下所有国家排名。
贸易形势下的所有数据都来自于瀚闻资讯数据库,对于未公开数据的分析对象,我们采用汇总所有贸易对象对应时间内数据的镜像方法,以此作为目标经济体的对应时间内贸易总额。
帮助用户分析定位国际市场上特定品类或特定经济体在所选定的两个比较年份间的贸易额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您需要在左上角确定待分析经济体,确定您感兴趣进出口方向;
然后在当年贸易额、指定时间段内增长与时段内增长率三个分析角度中作出选择;
再确定您对贸易产品分析的详细程度(基于海关编码);
最后您需要选择分析时间或时间周期。(可选时间周期为2010-最新年份)
然后点击重置按钮即可重建可视化。
特殊说明:
对于指定时间段内的增长与增长率分析,我们将查询结果划分为了增长与减少两个选项以实现可视化,使用中可根据需要在两个图表中进行选择。
当您选择对指定时间段内变化值进行分析时,控制台下方会出现一个初步的分析结果,这是程序根据当年分析时间的查询结果自动生成的。
当选择时间周期分析是基于获取数据合计的年度总额进行对比,如果当年数据不全或仍在更新,可能会出现用最新年份的5个月的汇总数据与另一年份完整数据进行对比计算,所有品类出口都在下降的情况。
地图
选定年份后按当前国家的出口额对全球地图中的经济体进行染色。分析年份对该国出口额越大,颜色越深。当选定竞争经济体后,地图经济体颜色将显示当前经济体与竞争者中在市场区域内更有竞争力国家所对应颜色,出口额差距越大,颜色越深。同时可以按hs编码分析特定商品的出口竞争情况。同时,当分析选项中出口额切换为增长率后,决定染色的将由当年总额改为两个分析年份的差额(出口额变化值)决定。
散点图
了解选定国家与竞争国间的特定年份贸易进出口数据,分品类了解两个经济体间的贸易顺逆差情况。竞争对象、分析年份及分析品类详细程度(最详细至hs4)均可自定义。
我们通过预先计算,对分析国家给出了前三大贸易竞争国(基于贸易总额计算)的快捷选项。
对当前分析经济体的进口/出口及其净值分类进行展示的模块。
左侧图片可以分析当前经济体各产品(分解到海关大类、hs2、hs4、hs6)下的进出口产品贸易平衡程度、及各产品的出口国际竞争力排行。直观了解其在产业链与全球货物贸易市场中的地位。
在确定了待分析经济体后,您可以分品类观察该国各项产品与产品大类的外贸进出口数据,右侧控制台中您可以自定义分析大类及分析时间,定义排序优先级,另外可以在左下角通过大类图标进行互动以屏蔽或单独分析特定产品的贸易情况。
此处的统计单位都是美元。
我们基于完整年份数据,通过数学方法量化了各hs4编码代表产品间的出口关联性,此页面即是计算结果的可视化。
左侧是关联度热力图:通过热力图展示产品间关联度,对于热力图内任一区域,其横纵坐标代表两个hs4编码,而此区域的亮度代表两个编码间的关联紧密程度,亮度越高证明关联度越强。对相关性参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保证可视化效果;达到界限值,就在热力图绘制时视为关联产业。
右侧为指定编码关联产业查询:您可以在搜索栏指定当前存在交易的hs4编码,找到与指定编码出口关联度最高的编码。计算结果可能与您的预期不同,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关联产品都存在出口关联,例如特定纺织品需要进口原材料,加工国不出产原材料,计算出口相关性时虽然原料与产品存在产业链关联,但在出口数据关联度计算中无法体现。
本页面中出口关联度更多体现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接近程度,刻画两个产品在同一个国家内同一时期均存在大量出口的可能性。
此模块帮助使用者对当前选定分析国家的外贸产业结构进行了解,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额/与当前该国已拥有产业相对距离三个分析角度出发,考察该国的产品空间、拥有竞争力的产业。
同时结合历史交易数据,分析该国的负面清单(政府禁止或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发展的产业)、衡量当前不具备出口竞争优势产业的发展难度与潜在收益。
您还可以选定竞争对手国,观察与当前分析国的外贸产品竞争力对比情况,包括竞争态势与互补可能。
我们还提供了全球态势模式,展现特定分析年份下各产品最具竞争力/规模最大的出口国。
囿于篇幅所限,这里只给出简短说明,更详细的概念与原理说明请参考产业空间综述文档。
首先,请选定您想要分析的主要目标经济体(页面左上角选定的国家);
然后,您需要选择拥有产业的判定标准,您需要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出口额和相对产业距离中选择一个标准(预设值为rca>1,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相对产业距离小于0.5)
之后请您确定你感兴趣的分析对象。即当前研究目标本身、与竞争对手间的竞争情况及全球整体情况。请注意,只有在竞争国分析模式下才能启动竞争态势及互补模式。
完成各角度分析需要进行过可靠性验证的当年完整数据才能进行,因此当前可选年份为2010-2023。
可视化模式是确定您需要的可视化类型,这里我们对每个模式的功能及启动选项进行说明。对于关系图本身,每个点均对应一个海关编码,而点的大小由当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确定,我们剔除了一些与该国工业能力无关的产品海关编码(如艺术品、特定贵金属)。
产业空间是针对您所选定的分析年份,在任一产业标准下,满足条件的主要分析国、竞争经济体或全球的产品列表并按中国海关标准划分大类进行染色,点的大小与当年的全球出口总额相关(全球分析对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与相对距离标准失效);
主宰市场给出当年各海关编码(精确至hs4)的出口额或rca最高国家,并可对当前分析国或竞争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进行高亮显示(此可视化下相对距离标准不可用)
负面清单是给出该国长时间无特定编码出口记录且存在进口,推断该国存在自然条件或出口相关法律限制不能出口产品(此可视化对于相对距离标准失效,且不可分析全球态势)
竞争态势是选定当前国家的竞争国家后,将所有编码按您所选定的标准分为四类,两者均拥有竞争力/其中一国具备出口竞争力/均不具备出口竞争力,显示两国产业结构的相似处。
(必须选定rca或出口额标准且指定一个竞争国家)
互补模式是对于竞争中的两个国家,考察只有一国存在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显示两个国家潜在的贸易互补可能。(必须选定rca或出口额标准且指定一个竞争国家)
产业距离模式是对于选定国家,显示其距离目前尚不具备竞争力产品(根据rca判定)的相对距离,显示潜在产业升级难度;(必须选定distance标准且全球态势不可用)
潜在收益是对于选定国家,当前不具备竞争力产品(根据rca判定)如果实现大规模出口对人均GDP的相对拉动能力,显示产业升级方向(必须选定distance标准且全球态势不可用)
经济收益指数给出分析对象所有拥有产品当前具备出口竞争力国家的带权人均GDP均值,显示不同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帮助分析外贸收益来源。(distance标准不可用)
网站可视化的目的是帮助使用者对研究对象的整体产业布局有直观了解。使用时您可以只修改特定条件之一即可切换不同分析角度。
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
简介
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固基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如何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哪些国家具备更大的出口潜力市场,都是实行长期规划所必须研究的问题。为此,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用以衡量各经济体的国际出口竞争力与提升产品潜在收益。另外,考虑各地区历史发展水平和国际经贸关系差异、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区别,各国发展同一产业的难度也不尽相同。故我们的研究将聚焦于以下问题:如何精准判断一个国家当前最适合发展的产业?对特定经济体,能否横向对比不同产业发展难度并通过指标衡量国家间货物出口能力差距?我们将结合国际贸易相关理论,通过对近年来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数据分析进行探究,希望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为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帮助。
1.相关理论
1.1出口竞争力相关理论
首先,需要确定国际贸易中各国的产业竞争力衡量标准,即在何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产业具备了产业出口竞争优势。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通过其最终产物间的竞争体现:所生产的产品,相关企业和产业的相对市场份额越多,说明该经济体在此产业的产业竞争力越高。亚当·斯密是国际加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他提出了基于绝对竞争优势理论[1],进行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2]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的继承与发展,核心是每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其擅长的商品,并在不擅长的领域通过贸易满足需求,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模型。瑞典的两位经济学家提出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3],其重点是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一国应出口本国生产要素充裕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其框架中存在四个主要定理(Stolper-Samuelson 定理、Rybczynski定理、Heckscher-Ohlin 定理、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定理)。Rybczynski定理:如果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增加,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的生产增加,不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减少,莱布津斯基探讨的是国际贸易对国内相关行业规模变化的影响。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表明:一国往往会出口密集使用其禀赋重复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但此模型最初将各国的劳动力即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视为相同,成为H-O理论与现实间的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
美籍俄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1950年尝试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检验,但将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编制了美国投入-产出表,将出口商品与进口替代商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例进行比较后发现,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按H-O理论,美国的进出口商品情况完全相反[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假设,里昂惕夫本人给出的解释是有效劳动论,每个国家由于生产技术不同,劳动素质也不同,例如假定当时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其他国家的三倍,那么美国出口商品中包含了大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美国进口的能源和大宗商品按定义是资本密集型,但本质上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另一种解释是美国可能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农业产品是资本密集型;而越南仍大量使用人工,农业产物是劳动密集型;不同国家的相同产品的生产要素密度是存在差异的。里昂惕夫按美国出口品的生产要素密度计算美国自其他国家进口的替代产品中生产要素密度会出现一定偏差。第三种解释是生产要素中除了劳动、资本外还包含自然资源,美国是出口劳动密度高的产品,而进口美国缺少的自然资源,而且当时采用的贸易保护政策也阻止了美国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即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不仅有生产要素稀缺性,还有各国贸易政策特别是贸易保护的影响。
其后,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5],主要内容是在产品不同生命阶段,会出现生产与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视为三个阶段:在最初的产品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与开发费用,这个时期的产品要素密集型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在产品成熟期,资本和管理要素投入增加,生产要素集中表现于资本密集性。在标准化时期,生产企业增多,成本与价格在竞争中重要性更为突出,此时通过市场、资源、劳动力价格的比较,该产品偏向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在周期内从创新与成熟期的出口国变为成熟期自发展中国家进口该产品并开始新一轮的产品创新。
以上讨论都是基于跨产品或同一产品在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但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特定经济体同时进口与出口产品是极为常见的。弗尔维提出的弗尔维模型(也被称为新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对产业进行分析,将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考虑了同类产品具有不同产品质量时发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可能,可以总结为如下两条结论:资本充裕的国家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的高质量品种;而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中的低质量品种。某种产品进行出口时,必然在本国内存在相关产品的消费市场,而不同出口国因为资本、劳动力、规模、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不同而出产不同质量的同一产品,消费者的质量偏好存在差异会长期存在,因此一国可以在出口较高质量产品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进口相对低质量产品满足国内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以规模经济[6]、非完全竞争市场为支柱的新贸易理论。前者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了企业,将跨国公司的决策过程和同一产业下不同规模公司的竞争力差距进行分析,并强调了贸易结构与需求的影响,一国平均收入水平即是一国代表性需求,只有生产者满足此要求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从而成就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竞争力。后者给出了政府进行产业政策引导的必要性,因为古典理论所假设完全竞争市场并不真实存在:现实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某些具备技术先进性产业的发展会带来技术和知识的外溢,为其他部门带来收益,政府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以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更进一步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即政府应当向对本国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植补贴以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于著作《国家竞争优势》[7]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巨大影响的理论与分析模型,他将衡量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备竞争优势的最佳指标确定为向其它国家持续大量出口的能力。而一国的特定产业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及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因素),除此外还有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被称为波特钻石模型。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质量、数量、熟练程度、人力成本)、天然资源(土地肥沃度、数量、可耕地、气候、区位和规模大小)、知识资源(科学软硬加、大学和私人研究机构等)、资本资源(资本供应量和成本、资本收益、全球化程度、资本流量)、基础设施(通讯系统、交通设施、支付手段、健康保健、社会福利等)。生产要素又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是一国先天拥有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是指经过长期发展,具有较强根植性的不易得要素。一国要维持竞争优势,其高级要素重要性高于初级要素(解释了日本、韩国自然资源不丰富但经济发达的原因)。
需求因素是本国有需求的消费者的数量。若一国内存在激烈市场竞争,那么能生存并通过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得到发展的企业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但这要求必须存在一批对产品质量有要求的消费者(垄断企业尽管所占有市场规模庞大,但不能直接转化为竞争优势)国内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建立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若更多的本国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求领先于国外,则该国产品相较他国产品就具备前瞻性和不断改进服务的压力,这也会增强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是指与企业有关联的产业和供应商的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特定产业竞争优势离不开国内和国际上下游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支持,相关产业的创新与提升也会带动本产业的竞争力升级。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
不同的产业适合使用不同的公司规模和企业文化,再考虑到激励机制和公司经营目标差异,国内竞争程度提升,都会带来各公司不同的竞争策略与覆盖细分市场的产品与服务,同行业内产生模仿效应和人员交流等,从而提升了国家整体竞争力与创新速度。
不仅如此,波特还在书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这可以视为对马歇尔的集聚经济理论[8]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9]的再发展。可定义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处于特定领域的相关企业与机构,包括公司、供应商、研究机构和大学、相关协会等,由于彼此间的相性与互补性而聚集在同一区域,从而形成地理上互相联系和支撑的产业集群。集群构建出了生产要素成本洼地,降低信息交流与物流成本,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最终增强国家此产业竞争力。
1.2产品空间理论
自2000年以来,随着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新的理论工具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多种问题,而产品空间理论就是将复杂网络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后产生的新理论,它不仅能实现对各国产业竞争力在产品层面体现的可视化,还可以为国家下一步的产业升级方向提供思路。
首先需要引入产品空间及产业升级相关概念,这是分析所必须的指标体系。
任何国家都有其历史积累与自然环境生成的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禀赋,而这构成了一个国家进行生产-贸易所必须的基础。国家通过对已有生产能力与资源的调配,资金和人力等要素的积累,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此过程中,潜在目标产品与该国当前所能生产产品间的差异越大,需要的资源与时间成本也就越高。一般常见的产品升级路径是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再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变,即所谓的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各国在原始积累方面有巨大差距,而且后续的教育、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各有侧重,当前各国的生产要素与所拥有优势产业也就出现了巨大差异。从而进行产业升级与产业优化时,各国产业组合间差异就会进一步扩大,各国需要依据国情进行规划而非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经验,后者可能事半功倍,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国的产业发展负面清单。
将一国所能生产的产品视为互相链接的复杂网络内不同节点时,可以发现,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从类型单一、加工方式简单、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线性产业结构向种类齐全、加工方式多样、需要高端技术水平的复杂网络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产品空间理论的最初提出者为Hidalgo和Hausmann等[10],他们提出,产品是一个国家对应产业能力的体现,并给出了一种量化产业间关联程度的方法(产业相似度)与产业升级难度(距当前工业体系距离)的指标体系。两种产品间相似度越高、说明其在生产要素的需求上越接近,能生产其中一种的国家相比均不能生产的国家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更具备优势。而从全局角度考虑,考虑一个特定国家目前不能生产的产品,计算其与整个网络中其他所有产品的相似度之和,及与该国能生产的所有产品相似度之和,两者之比可视为此产品到该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关联度越高,说明该国生产此产品的难度越小;关联度低,说明此产品在补全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门类方面的效用越高,同时说产品到目前该国已有工业体系的距离越远。在选择未来发展产业时,可视为渐进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间的权衡。并通过计算指标观察各国优势产业的变化,衡量经济复杂程度与产业变化间的关系。
当讨论产业升级时,产品空间的关键在于基于计算所得产品间关联度存在疏密之分,各产品间距离并非均匀分布,所有产品组成的复杂网络是一个存在中心-边缘的异质性网络。因此由于各国初始的产业结构与分布不同,扩展产业门类与发展经济所面对的选择路径都存在不同,后续的产业升级难度亦有巨大差异。对于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时这是必须考虑的。
“猴子跳树”案例
整个产品空间就如同一片森林,而每个产品都可视为森林中的一棵树。两个产品间相似度越高,则两颗对应的树木越接近。我们将每个企业都视为森林中的猴子,森林中不同地区猴子数量与类别的差距和地区内不同企业生产产品种类与经营状况的差距相似。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在这里被视为互相成就,经济发展带动了国家产品种类与经济复杂程度提升,而新的产业发展本身也会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就如同猴子占据了更多的树木或从果实贫瘠的地区进入了果实丰富的地区。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猴子是到达了相邻的树木,就如同企业也是更多的生产和当前产品相近或关联的产品。但这个模型中最重要的是如下设定,森林并不可能是平均分布的,某些区域贫瘠,果实出产很少,生活在那里的猴子需要经历更长的距离才能到达其他区域甚至会停滞在当前区域;另一些区域果实丰富,猴子进行迁移极为容易。即并非所有产业方向都有着相等的未来发展机会,甚至某些特定产业的发展并不能意味着新的产业升级机会,因为并不存在一条继续前进的产业路径。只拥有特定某些产业的国家在进行发展时可能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因为他们到新的高收益产业的距离可能远超其它国家,即使其当前拥有生产要素与资源禀赋有一定优势。
1.3本文内容
第一节是所涉及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是解释所使用的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原理
第三节是计算所用数据范围及计算过程。
第四节是分析计算结果。
2.相关理论
2.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缩写为RCA,是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出口竞争力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对于特定年份,一国在某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为当年该产品出口额在该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与世界上该产品出口额在全球出口额中占比两者之商
(公式内记某个出口国c出口的一类产品p的出口额为x)
显然,指标值越大说明该产品国际出口比较优势越大,后续计算中将RCA>1 作为认定某国在一项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的标准。
2.2产品经济效益参数
确定产品优势评估参数后,可以给出每个国家的优势出口产品列表与每个产品的优势国际贸易供应国列表,结合世界各国以美元计算的当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加权平均(为ci国的当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我们得到特定产品当年的产品经济效益指数,其计算方式为
根据产品收益指数,结合当年特定国家各产品的出口额,可以得到当年c国所有产品P的经济收益指数,用出口额中产品占比加权后求和,将其作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的效益评估参数
2.3产品关联度
为了构建复杂网络进行分析,需要计算针对某两个产品i,j,这两个产品的关联度系数。确定所有同时出口这两种产品的出口国(RCA>1),计算出口其中一种产品的国家同时出口另一种产品的条件概率,两者中较小者为两产品间关联系数
2.4产品距离、潜在收益参数
有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关联度后我们可以定量分析一国当前具有哪些优势出口产品,并对于当前不具备的优势的,可量化与该国已有出口产品的关联程度。相对距离计算方法为其与该国已有产品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和其它所有产品间的紧密程度差距。
此计算结果亦可用于评估产品发展对该国产品结构完整性提升和外贸出口潜在收益。
2.5其它指标
在计算中还需要使用当年各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等进出口相关参数。
3.产品空间计算
3.1数据说明
进出口数据来源为瀚闻资讯的全球贸易观察数据库,而涉及各国家或地区经济形势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我们使用了2010-2023年的全球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计算。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仅使用了周期内有完整可靠数据国家的全年数据进行计算。
为了保证一致性,产品统计采用全球通用的产品海关编码进行计算,颗粒度精确至hs4,并预先剔除了各国家或地区划分标准不统一的98,99章编码。考虑到HS编码每5年进行一次修订,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将数据覆盖周期内的所有使用过的有效编码取最大集进行计算,因此会出现一些出口产品对应编码当年不存在交易记录与竞争优势经济体,这是出于计算需要。
为了保证交易额可比性,所有涉及的金额均采用按汇率换算或使用美元统计结果。
3.2数据说明
基于当年的全球贸易数据,我们可以进行分类统计,得到产品(精确到四位海关编码)与经济体两个维度下的国际贸易出口结构数据。根据相关指标公式计算得到参与计算的各国家/地区当年分产品的出口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得到各国家或地区优势产品列表与当年特定产品所有优势出口经济体列表。按此列表结合当年各国家或地区按美元计算人均GDP即可通过计算得到当年各产品经济收益指数与各国家或地区外贸收益指数。
再按相似度的定义,检验各产品优势出口经济体中两个产品同时出口的条件概率,取较小值得到计各海关编码间的关联度。结合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与稳定性需要筛选合适的关联度边界作为两个产品存在相似性的标准。计算中各HS编码视为复杂网络中的节点,将产品关联度作为复杂网络中各边权重,然后通过计算模拟得到该复杂网络的较稳定分布。此时的复杂网络结构即可视为当年的全球产品空间结构。
基于全球产品空间结构与各经济体优势产品列表,再结合当年国际贸易进出口数据,同时结合进出口份额,就能映射出全球各经济体当前外贸产品结构在产品空间内投影。
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出口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各经济体长期存在进口但无出口记录的产品、并结合该经济体的自身情况,筛选该经济体由于条件限制难以获得国际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列表组成负面清单,修正计算结果以提升产品升级路径与收益预测的有效性。
4.结论分析
通过计算与模拟,我们得到了2010-2023年各经济体在全球产品空间中的映射,亦可称为各经济体外贸产品结构。通过将相同时间下各经济体的外贸产品结构进行比较与计算,我们得到量化不同经济体间总体产品竞争激烈程度的方法,可考察产品与产品组在不同市场中的占有率及未来潜在发展趋势。另外结合对产品收益的计算与产品空间复杂网络结构的分析,结合经负面清单改进过的产品距离,我们可以从发展难度、潜在经济收益、对经济体产品结构补全效果及此产品全球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多方面进行通盘考虑。此处参考了哈佛大学增长实验室公开项目THE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中的数据指标以进行上述增长收益预测。
单年产业分析只是一部分,我们还可基于多年连续数据分析各经济体的外贸产品结构变化历史,考察各产品集群的变化与迁移,并结合此过程中的各经济体经济发展与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变化,为新的产品集群规划与生成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1776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1817
[3]俄林.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M].1933
[4]里昂惕夫.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的重新检验[C].1953
[5]弗农.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M].1966
[6]克鲁格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M].1985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1990
[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1890
[9]韦伯.工业区位论[M].1909
[10]Cesar a. Hidalgo,Bailey Klinger,Ricardo Hausmann and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The Product Space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Science 317,482-487(2007).
[11]http://www.atlas.cid.harvard.edu。
Copyright © 2024 Dalian Infobank Co.,Ltd. 保留所有权利。
请前往PC端查询!